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

深刻的文本,與孩子討論的可能性

深刻的文本,深刻的議題
與孩子討論的可能性。

像那樣深刻的殖民問題,
可以怎樣與孩子討論嗎?
可以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例子開始嗎?

比如說,跟朋友在遊戲場裡正玩著,
突然,被另一群孩子驅趕。

比如說,自己的居所,
被另一些人強占。

殖民的問題,會與甚麼問題相關,
土地的所有權,或使用權的問題嗎?
自然界的物品,可以占有,或是可以訂定所有權嗎?

是不是,還有一些競爭與力量的消長的關係,
自然界的生物,也有殖民現象嗎?
非原生的強勢生物的入侵,也會形成生存的競爭。

歷史上,有沒有和諧的殖民關係呢?

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

枕頭底下的維根斯坦

楊老師說了一個關於維根斯坦,李普曼,靈靈,和枕頭的故事。

維根斯坦(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)是英國哲學家,對語言哲學有特別的研究。李普曼(Matthew Lipman)是楊老師的老師,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教授。靈靈則是李普曼所著作的兒童哲學教材裡的一冊。

李普曼原本並不太特別重視維根斯坦,但是楊老師與其他一些人,其實一直希望把維根斯坦這個令人敬重的哲學家,介紹給李普曼這位令人敬重的老師。

IAPC 的營隊,常常都舉辦在偏遠的,與世隔絕的地方,參加營隊的人,總是帶著自己特別喜歡閱讀的書。

一天晚上,楊老師與其他一些人,把一本維根斯坦放在李普曼的枕頭底下。接著,大家一個接著一個,敲著李普曼的房門,為了要借這本書,或那本書。於是那晚,只有枕頭下的維根斯坦,與李普曼相伴。只是,第二天早上,李普曼也沒說甚麼。

過了一年,「靈靈」出版了。「靈靈」這個名字翻譯自英文的 pixie,是傳說中英國南方的一種小精靈。靈靈在靈靈的這個故事裡,是個古靈精怪,好奇多問的小孩。

對我來說,這個故事,則說著「靈靈」裡,豐富的語言哲學。

「談論」與「聽講」

為什麼是談論,而不是聽講?

在談論中,發展的是自己想法,產生自己的信念,繼續藉著談話和討論,檢視自己的信念,而不是被告知一個想法。

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

名字是一個水果籃

靈靈第一章,我們談到「名字」

名字是甚麼?

如果人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的意義的個體,
每一個不同的意義,就像一顆顆的水果,橘子,蘋果,香蕉,葡萄。

那麼名字就好像是一個水果籃,
當我呼喚一個名字的時候,
就好像是,提起這個水果籃,
橘子,蘋果,香蕉,葡萄,一籃子水果,就隨著裝著他們的水果籃被提起。

當我呼喚一個名字,
一些伴隨著這個名字的意義,
就隨著呼喚這個名字,而被喚醒。

比如說,到學校講故事給孩子聽,我跟孩子說,我叫喵媽,
有時候,在路上,偶遇一個小孩,她叫我「喵媽…」,
此時,孩子呼喚的,是那個站在教室前面,說話給孩子聽,並且聽孩子說話的那個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