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

符合道德的事,和有道德的人

在一個政大研討會的兒童哲學的工作坊裡,談到生育子女或不生育子女,是不是屬於一個道德議題。

香港大學的教授 Dr. Splitter 是這個工作坊的主持人,Dr. Splitter 提出了一個擬定好的討論計劃,討論計畫中以一整組問題,討論生育或不生育子女是不是一個道德議題。

在問題的談論中,大家也談到對生物繁衍現象的一些觀點,比如,生物的繁衍是一種有意識的行動,或者僅是一種本能的行為。某一物種的消失,可能會影響整體的自然生態嗎? 或者某一個物種的消失,原本就是一種自然的現象。

後來也談到,人是有理性的動物,理性,使得人類能夠為是否生育子女作決定。那麼,在人類運用理性作出決定的時候,是否仍然需要考慮合乎自然的規律或是法則。

如果是否依循自然法則,是一個道德議題,那麼人類生育或不生育子女,也是一個道德議題嗎? 也有人提出,雖然沒有生育子女,但是仍然負擔如繳稅這樣的社會責任,所以仍然是合乎道德的。或是僅是生育子女,卻沒有適當的養育子女,這樣會比不生育子女合乎道德嗎,等等的問題。

其中有一段討論,是關於道德哲學老師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,覺得蠻有趣的。

徐老師在討論中提出一個可以提供討論的觀點,有一位道德哲學的老師,並沒有生育子女,所以不生育子女,應當是合乎道德的行為。我提出的疑問是,道德哲學老師的行為就一定合乎道德嗎?

可是,觀察這位道德哲學老師的行為,一向也都是合乎道德,徐老師提出進一步的理由說明,這位道德哲學老師沒有生育子女,應當是合乎道德的行為。但我仍然覺得疑問,一個人可以有99件行為,是合乎道德的,但仍然有可能第100件行為,是不符合道德的。

這個道德哲學老師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的問題,也就沒有繼續談論下去。後來又想一想,才覺得這個問題,還有另一個有趣的觀點。

如果知道一個人,是個有道德的人。可以說,這個有道德的人作的行為,就是符合道德的行為嗎?

M 是有道德的人,M作了B,所以B是符合道德的事。怎麼知道 M 是有道德的人呢? 因為 M 所作的事情,都是符合道德的,也包括 B 這件事。

若知道 M 是有道德的人,那麼 B 就是合乎道德的行為;
若知道 B 是合乎道德的行為,那麼 M 就是有道德的人。

要作這個判斷,以另一個判斷作為依據。但是要作另一個判斷,卻又需要以這個判斷作為依據。兩個判斷彼此互相支持,其中一個成立,另外一個也就成立了。雖然兩個判斷看起來都似乎有道理,但是也都沒有提供了充足的使判斷成立的理由。

只是從這個問題追到另一個問題,又追回來,像是一隻貓追著自己的尾巴跑,怎樣也停不下來。或是像兩個互相扣住的鎖鏈,若是解開了其中一個,整個套環也就鬆脫了。把這個問題,當成一種循環論證的問題來看,就顯得更有趣了。

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

道德法則

紐倫堡大審;

知識論

<趙之振教授,哲學基本問題,清大開放式課程> week2
有許多問題的探討,數學,物理,往往是從定義開始;
但是,哲學問題的探討,往往是以定義為終點。

也就是經過了思考,假設,討論之後,得到結論的是某某的定義是某某。

抓住事物的本質。

一個人的知識,就事他所知道的事情;

SK(P) S knows P
iff if and only if
(1) 'P' s true 'P' is true
(2) SB(P) S believes P
(3) S JB(P) S justify belief in P


我知道"我很猶豫";"我很猶豫"有沒有真假?
iff 'if and only if,充分必要條件',當且僅當,若且惟若;
有 B 就一定有 A,B 是 A 的充分條件;
有 A 就一定有 B,B 是 A 的必要條件;

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哲學知識是對的;
模模糊糊的知道一件事,設法找出一個定義;
分別來看,是必要條件;合起來就是充分條件了。

<真>是甚麼意思;
跟事實相符應,相對應,correspondence;
事實,跟符應,才是更根本的觀念;
跟我們現在相信的事實,是相互融貫,相互支持的;
命題跟一個系統相融貫;
可以被檢證,證明;已經被證明;

<相信>
知道太太外遇,可是不相信;可能嗎?
有道理相信,可是不一定能給出道理;
騙自己;
先知道,才有可能騙自己;

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

杜老師的童話課 (二) 2011.2.12

童話的意義是什麼?
為什麼某些文類被歸為童話?

問童話的意義,也類似在問文學的意義吧。
文學的意義是什麼?

老師說到,某一些文學作品,常是作者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,
那麼,因為文學作品的創作,得到一種抒發,或是完成,
類似一種心理、或是精神性的治療功能嗎?

文學作品,是否影響了人類的思想?
這樣的影響,曾經被觀察、或印證嗎?

「聖經」是一部影響很多人的文學作品。但是,聖經的影響人,不僅是文學的方面,更多是在神學的影響力上。如此說來,神學,文學,哲學,似乎從來也沒有分過家,總是彼此混合在一起。就如同老師也說,可以將佛洛依德的著作當作文學作品來看。若是如此,又何必庸人自擾的加以分類呢?但是,分類與範疇,似乎又是思維裡重要的一個項目。為什麼呢? 想到這裡,斷了線。

「文學的作用」這樣的問題,有點像是從前我去清大聽科學哲學課時,有個學生問,這些科學哲學的思考,或是對於科學方法的反省,是否真的影響了科學的研究。或是科學家作科學家的,哲學家研究哲學家的呢?

我自己揣想這樣問題的緣由,應該也是覺得一般在科學的學習,或是在工程的實踐上,很少會與科學哲學的思想有所互動的關係吧。但是在一些基礎科學的研究上,應該與哲學的關係,比較緊密,或是有些基礎科學家,本身也具有哲學的修養。

不過,我也在一本書上看到,當有人問費曼對於哲學的看法,費曼的態度是不以為然的。雖然我不知道那本書的作者說這件事,是不是只是開個玩笑。

扯的好遠了,說童話吧。

說的是應該,我在老師那天說的童話裡,找著與我的問題相關的想法。

老師說到,童話裡面,會有一些具有普遍性質的元素。我想,文學,應當也是如此吧。有著一些普遍具有的感性或理性的元素,否則怎麼能感動除了作者之外的其他人呢?

那麼,童話呢?
宋文理老師說,童話並不是少了什麼,而是多了什麼。
童話具有的,是更普遍的元素,使兒童都能感覺到的。

但這像是對童話的後設檢視,並不是在創作童話時,言明的條件。
(這樣使用「後設」,不知誤用了否?)

因此,在童話裡,常常發現一些較接近成人的元素,
比方說,男人的秘密,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。比較像是成人性質的思維。

但是比方說,文明得到原始力量的滋養,原始得到文明力量的規範,原始與文明之間的諧調與融合。或是,發現自己的大鼻子,就解開了魔法的禁錮。我蠻喜歡的這一段,發現自己的樣子,是一種解脫與開展的可能性。這就又更多一點普遍性質的思維。

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

談「討論」

鯨魚與鬼屋的教師手冊裡,有一個討論計劃關於「真實」。

在討論計劃裡面,說到可以判定「真實」的情況有很多種,比如「草地是綠的」這句話,因為指涉了一些事物,而且話裡的描述符合了指涉事物的狀態,所以可以判斷這句話是真實的。

在雜木林論壇裡,放上了這篇手冊裡的建議。引起幸珍的疑問是,草地是綠色的嗎?

草地是綠色的嗎?可是晚上看的時後呢,還是綠色嗎?
顏色是物質的一個性質嗎?
物質的性質會因為外界的環境而改變嗎?
物質有沒有不被外界影響的性質呢?
還是物質只是有一種有可能會被看成綠色的潛在性質,雖然這種潛在性質沒有改變,但是這種潛在性質能不能發揮,讓物體看起來是綠色的,卻因為外在環境的條件可能會改變呢?

那,顏色又是什麼呢?

有一次跟小孩說到色盲,小孩說色盲看不到顏色,那麼看到的是什麼呢?
是一片漆黑嗎?
可是黑也是一種顏色啊,小孩說。
是一片白色嗎?可是白也是一種顏色啊。
那是透明才算是沒有顏色嗎?

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

把淺色褪去之後,是深色的嗎?

「免洗筷可以當成一般的筷子來用嗎?」有天晚上,出門吃晚飯的路上,小孩說到筷子。
「如果把免洗筷當成一般筷子會怎樣呢? 免洗筷和一般的筷子什麼地方不一樣啊。」我問。

「一般的筷子比較堅固,是要讓人可以用很久。免洗筷如果一直用,大概很容易就就壞了吧。」小孩這樣說。
「是哩,免洗筷子如果一直重複用,可能會壞掉。還有什麼可能嗎?」

「也可能免洗筷子裡的一些毒素,是會溶解在水裡的。如果一直重複使用,不斷的清洗,這些毒素就會被溶解出來了。」小孩這樣想。「可是為什麼免洗筷子裡有毒素啊?」

「要製作免洗筷,會用到有毒的東西嗎,什麼時候會用到呢?」
「可能為了要消毒筷子,用了有毒的東西。」小孩說。
「用有『毒』的東西來『消毒』,消毒了之後,還是毒的,這樣嗎?」小孩爸也在一旁加入他的想法。

「對喔,有沒有這種情形呢,為了要消毒,可是用了有毒的東西。所以消毒了之後,還是有毒的。」我問。
「像是在醫院裡用消毒水消毒啊,想要消滅一些細菌、病菌。但是用來消毒的東西,也是一種毒。」小孩說,且又接著問「可是竹子作成免洗筷,不需要消毒吧。」

「跟免洗筷看起來是淺淺的、白白淨淨的顏色,但是真正的竹子並不是這樣的顏色。要把竹子的顏色,變得白白淨淨的竹筷子,用到有毒的東西吧。」
「那也可以變成深顏色的吧,為什麼不變成深顏色的呢?」小孩說。

「如果要染成深的顏色,可能要加上深色的顏料。變成淺色,是把深的顏色褪去就行啦。」
「如果可以褪去深色的部分,變成淺的顏色。那也一樣也可以褪去淺的顏色的部分,變成深的顏色啊。」小孩又說。
「哦,是嗎?」

是這樣嗎? 可以把深的顏色褪去,剩下淺的顏色。那可以把淺的顏色褪去,剩下深的顏色嗎? 也像一次跟朋友聊到白色,那是一種沒有顏色嗎,還是白色也是一種顏色呢?

謝爾.希爾弗斯坦有一首短詩,短詩裡一個蝙蝠寶寶,驚慌的尖叫:「把暗打開,我怕光!」

沒有光亮的時候,是黑暗的,還是沒有黑暗的時候,是光亮的呢?
褪去深色,會變成淺色,還是褪去淺色,會變成深色呢?
兩種相反的狀態之中,其中一種狀態的意義像是「有」,而另一種狀態的意義像是「無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