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我來說,這次的討論豐富而且精采。從美秀老師寫的寓言「兔子與樵夫」開始談起,說到靈靈第六章裡幾個有趣的觀念。在第六章裡的一段,靈靈不想吃東西,媽媽說你還不吃,非洲的難民都沒東西吃呢,可是靈靈想的是,小孩吃不吃飯與非洲難民到底有什麼關係呢?
從前跟朋友一起吃飯,有時我吃得少,剩下許多,朋友會說,好可惜啊,許多非洲的難民都沒有東西可以吃呢。那時我想「我也想把這些飯菜打包了寄到非洲去,他們應該比我更需要這些飯菜。」只是雖然心疼非洲難民的飢餓,然後自己吃得更多,這樣也提供不了非洲難民任何的幫助。所以那時我也想,到底吃東西或不吃,跟非洲難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? 或者說,當我們因為食物,提起非洲難民的時候,想說的是什麼?
從「別人挨餓跟我的關係是什麼?」幸珍聊到公車上的博愛座,和公車上應不應該讓座的問題,那依提起她的小孩的經驗。那依的小孩已經上國中了,國中的小孩坐公車上下學,也記得從前自己搭公車上下學的經驗,上了一天的課,坐上公車回家的時候,常是一身的疲倦,想在車上好好休息。
那依家的小孩也是這樣,從他們家搭往學校的公車也是陽明山的上山路線,車上總也有早晨上山散步,或傍晚下山的阿公阿婆。小孩讓座給阿公阿婆的時候,總有些不解,為什麼我要讓座呢,我上了一天課,我也很累了耶。阿公阿婆們也可以在別的時間出門啊,為什麼一定要在這個時間出門呢? 那依說,也的確有阿公阿婆會避開小孩上下學的時間,搭公車上山。
小孩說的這個觀點,會引起我們甚麼樣的想法? 告訴孩子,要懂得體諒年長的人嗎? 覺得孩子不懂尊重,同理心,或是禮貌嗎? 但是,小孩說的,也讓我進一步的想,博愛座的意義是什麼? 或是道德教育的意義是什麼?
在「孩童心靈,地球公民」的國際研討會,Dr. Stephen的演講中,提到「倫理學所關切的,是超越彼此間難以縮小的不同和差異。」同樣搭乘這一路公車,阿公阿婆跟孩子的需要是不一樣的,孩子把座位讓給阿公阿婆,是小孩對阿公阿婆的體諒,儘量避開許多小孩上下學的時間坐公車去爬山,是阿公阿婆對小孩的一種體諒。
在捷運公車上的博愛座,像是設置了一個符號,符號的用意可以是一個提醒,提醒公車上可能有比自己更需要座位的人。也可以是另一種提醒,提醒在人與人相處,瞭解彼此之間不同的需要,並且互相體諒。
符號的解讀,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式,每個方式是一個不同的角度。在那依的那段與孩子的對話裡,我也想到之前藍劍虹老師曾經提過的,具有瞭解的傾聽。
對啊!是提醒但是不是要求!
回覆刪除是體諒不是強迫!
老人就一定比小孩需要那個位子嗎?不一定,要看狀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