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

故事是一個連結

那天是在討論「鯨魚與鬼屋」,干思和靖弘要說一個故事。

「『故事』是什麼?」毓書說,這是之前與另外一些朋友在一次的討論中,曾經談過的問題。「一隻烏龜要過馬路」是一個故事嗎? 在那一次的討論裡,提到這個問題。如果那句話是一個故事,那是一個簡單的故事,沒有太多情節,或是使人感動的意義。

這樣是一個故事嗎? 故事是什麼?

「故事」像是一種連結。在觀念、現象與意義之間,因為彼此的關係,被串起、連結,成為一個敘事性的語言串列。

牛頓的運動定律是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連結了物體運動的各種現象,有時候物體的運動會越來越快,有時候運動會越來越慢。有時候物體會朝向另一個物體運動,有時候物體的運動是遠離另一個物體。在不同的運動現象之間有一些關係,這些關係,串連出一個關於運動的故事。

相對論也是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裡有關於光的現象,和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候的現象,和物體的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時候的現象。這些不同的現象原本各自成立,因為意義的連結,成為一個故事。

有一次跟小孩一起研究立體形狀的問題。 這個立體形狀是一個大的立方體,當中凹進去了一塊小的立方體。問題要問的是這個立體形狀的表面積。

有一本書提到對這個問題的想法,是把凹進去的 a 這個面,往前推,b 這個面往右推, c 這個面往上推。於是,整個立體形狀,就變成一個完整的大正立方體。所以這個缺一塊的大立方體,跟一個完整的立方體的表面積是一樣的。

小孩又想,不一定要把 a, b, c 三個面往外推。如果把凹進去部分的小方塊,當成在角落上有一個紅色的點,抓住那個點把凹進去的部分往外拉,把凹下去的部分,拉出來變成凸起來的樣子,那也可以恢復成一個完整,沒有凹一塊的大立方體。

小孩說,凹一塊的大正立方體,就很像是一個寶特瓶被人踩到,凹進去一塊的樣子。要把凹進去的部分拉出來,就像是要把被踩到的寶特瓶,恢復成原來的樣子。那就要從寶特瓶凹進去部分的旁邊,一邊推一邊擠,想辦法把凹進去的地方一點一點的推出來。

後來,小孩又發現了另一個很類似的問題,也是凹了一塊的大立方體,只是凹進去的部分是一個小的長方體。

凹進去的小長方體角落,也當作有一個紅色的點,如果也抓住那個紅色的點,把凹進去的部分往外拉,也可以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嗎?

小孩想像凹進去的部分,往外拉了之後,三個平面會變成什麼樣子。如果先拿其中一個平面 F 來試試看,把紅點往外拉的時候,平面跟大立方體,在d 點上還是連接在一起的。可是當 d 點不動,把平面 F 拉起來的時候,立體形狀並沒有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。 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,在 d 點的地方,應該是兩片圍起來像牆壁一樣的平面。

「往外拉」的方法,似乎沒有讓凹了一塊的大立方體,恢復成完整的大立方體。 「往外拉」這個方法行不通嗎 ? 還是往外拉的方式需要調整呢?

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想下去。但是有趣的是,小孩在發展這些想法的時候,像是在說一個故事。小孩用故事,串連了問題,觀念,假設,和跟隨著假設繼續發生的可能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