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

杜老師的童話課 2011.01.29 師培課程

雖然杜老師這次要談的是童話,但是因為我對神話有許多的好奇,且童話與神話之間也有些相關性。所以當杜老師不知不覺,天馬行空的談了許多神話的時候,我聽得開心極啦。

神話,是人們開始瞭解、詮釋這個世界的方式。

中國也有神話,盤古開天闢地,女媧煉石補天,嫦娥飲藥奔月。與希臘羅馬神話不同的是,西羅神話的神衹組織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系統,神與神,神與人之間的互動頻繁,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群。而中國神話則不具有這些特色。

於是,大家問起,什麼是神話?若是創作的時間是在現在,也以神祇的故事來詮釋某個現象,這樣可以算是神話嗎?
魔戒這樣的故事,故事裡有小矮人,小矮人這樣的素材也是古典神話裡常有的素材。那麼<魔戒>可以算是神話嗎?

杜老師說,神話有一個特色,就是在創作當時,人們對於他們所不明白或是好奇的事物或現象提出解釋。所以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態度,是<相信>。人們在訴說這些故事時,意圖以這些故事來解釋現象,也某種程度的<相信>這些故事可能是現象背後的原因。當時的人們對於神話的<相信>,與我們現在對於科學理論的<相信>,有著很類似的性質。

不同的是,科學理論有較嚴謹的驗證過程,是一種可以被否證的學問。

當我們現在提出類似神話的故事,相對於人們提出古典神話時的<相信>,即使故事當中有神祇,故事的結構可能也與古典神話類似。但是我們在創作這樣的故事時,用意是在說故事,並不是想要解釋某種事物的現象,也並不<相信>這些故事與神祇有可能是造成這些事物現象背後的原因與道理。所以,現在所創作的關於神、鬼、精靈的故事,比較算是一種奇幻文學,而不是神話。

在神話當中,也可以發現一種想要追尋事物起源的意圖。

杜老師也提到一些在下一次上課中將會說到的童話分析理論,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,榮格的原型心理學。但我覺得疑問的是,童話分析的用意。

當我們瞭解了某一故事中,具有例如精神分析理論中的<本我>,<自我>,<超我>等的元素時,可以更瞭解故事對於聽故事的人的影響嗎?

杜老師認為,故事對於聽故事的人發生的作用,是任憑聽故事的人各自發展。只是童話可以說是一種集體的潛意識,是眾人的集體作夢的夢境。從夢境的分析中,瞭解的是當時代人的意識狀態。

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

故事2

那天是在討論「鯨魚與鬼屋」,干思和靖弘要說一個故事。

「『故事』是什麼?」毓書說,這是毓書之前與另外一些朋友在討論中,曾經談過的問題。「一隻烏龜要過馬路」是一個故事嗎? 在那一次的討論裡,提到這個問題。如果那句話是一個故事,那是一個簡單的故事,沒有太多情節,或是使人感動的意義。

這樣是一個故事嗎? 故事是什麼?

「故事」像是一種連結。在觀念、現象與意義之間,因為彼此的關係,被串起、連結,成為一個敘事性的語言串列。

牛頓的運動定律是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連結了物體運動的各種現象,有時候物體的運動會越來越快,有時候運動會越來越慢。有時候物體會朝向另一個物體運動,有時候物體的運動是遠離另一個物體。在不同的運動現象之間有一些關係,這些關係,串連出一個關於運動的故事。

相對論也是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裡有關於光的現象,和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候的現象,和物體的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時候的現象。這些不同的現象原本各自成立,因為意義的連結,成為一個故事。

有一次跟小孩一起研究一個立體形狀的表面積。 這個立體形狀是一個大立方塊,只是其中的一個角上,缺了一塊像是一個凹進去的小立方塊。

這個大立方塊其中一個角上,像是被切掉了一個小立方塊。形成這個小立方塊缺口的切面,是三個小的平面a,b,c。有一本書上說,如果移動這三個小平面,把 a 往前移動,b 往右移動, c 往上移動,可以把整個立體形狀,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。因為這樣,所以缺一角的立方塊,跟一個完整的立方體的表面積是一樣的。

小孩繼續想,一定要用這種方式移動這三個平面a,b,c ,讓立體形狀恢復成完整的立方體嗎?

小孩覺得,這個大立方塊,在一個角上凹了一塊。就像是一個寶特瓶被人踩到,凹了一塊進去的樣子。要把被踩到的寶特瓶,恢復成原來的樣子。那就要從寶特瓶凹進去部分的旁邊,一邊推一邊擠,把凹進去的地方一點一點的推出來。

也很像是一個立方形狀紙盒,紙盒的其中一個角被壓的凹進去了。把紙盒凹進去的角拉出來,就可以恢復原來的立方形狀。大立方塊凹下去的那一塊,能不能也像這樣的拉出來,變成凸起來的角呢? 這樣缺一角的大立方塊,也可以恢復成完整的立方體了呀。

原本大立方塊凹進去部分的角落,三個小平面接在一起地方,是一個紅色的點。當凹進去的部分被拉出來的時候,紅色的點會被拉到紫色點的位置。三個平面 a, b, c ,也會被拉出來形成一個凸起來的角。這時候的大立方塊就恢復成一個完整的,沒有缺角的立方體了。

這個缺了一角的大立方塊,真的可以用這個方是恢復成一個完整的立方體嗎?
大立方塊角落上缺了一小塊部分的 a,b,c 三個平面,恢復成完整的立方體的時候,是不是分別變成了另外三個平面 e,f,g 呢?

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想下去。有趣的是,小孩在發展這些想法的時候,像是在說一個故事。小孩用故事,串連了問題,觀念,假設,和跟隨著假設繼續發生的可能性。

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

故事是一個連結

那天是在討論「鯨魚與鬼屋」,干思和靖弘要說一個故事。

「『故事』是什麼?」毓書說,這是之前與另外一些朋友在一次的討論中,曾經談過的問題。「一隻烏龜要過馬路」是一個故事嗎? 在那一次的討論裡,提到這個問題。如果那句話是一個故事,那是一個簡單的故事,沒有太多情節,或是使人感動的意義。

這樣是一個故事嗎? 故事是什麼?

「故事」像是一種連結。在觀念、現象與意義之間,因為彼此的關係,被串起、連結,成為一個敘事性的語言串列。

牛頓的運動定律是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連結了物體運動的各種現象,有時候物體的運動會越來越快,有時候運動會越來越慢。有時候物體會朝向另一個物體運動,有時候物體的運動是遠離另一個物體。在不同的運動現象之間有一些關係,這些關係,串連出一個關於運動的故事。

相對論也是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裡有關於光的現象,和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候的現象,和物體的運動速度遠低於光速時候的現象。這些不同的現象原本各自成立,因為意義的連結,成為一個故事。

有一次跟小孩一起研究立體形狀的問題。 這個立體形狀是一個大的立方體,當中凹進去了一塊小的立方體。問題要問的是這個立體形狀的表面積。

有一本書提到對這個問題的想法,是把凹進去的 a 這個面,往前推,b 這個面往右推, c 這個面往上推。於是,整個立體形狀,就變成一個完整的大正立方體。所以這個缺一塊的大立方體,跟一個完整的立方體的表面積是一樣的。

小孩又想,不一定要把 a, b, c 三個面往外推。如果把凹進去部分的小方塊,當成在角落上有一個紅色的點,抓住那個點把凹進去的部分往外拉,把凹下去的部分,拉出來變成凸起來的樣子,那也可以恢復成一個完整,沒有凹一塊的大立方體。

小孩說,凹一塊的大正立方體,就很像是一個寶特瓶被人踩到,凹進去一塊的樣子。要把凹進去的部分拉出來,就像是要把被踩到的寶特瓶,恢復成原來的樣子。那就要從寶特瓶凹進去部分的旁邊,一邊推一邊擠,想辦法把凹進去的地方一點一點的推出來。

後來,小孩又發現了另一個很類似的問題,也是凹了一塊的大立方體,只是凹進去的部分是一個小的長方體。

凹進去的小長方體角落,也當作有一個紅色的點,如果也抓住那個紅色的點,把凹進去的部分往外拉,也可以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嗎?

小孩想像凹進去的部分,往外拉了之後,三個平面會變成什麼樣子。如果先拿其中一個平面 F 來試試看,把紅點往外拉的時候,平面跟大立方體,在d 點上還是連接在一起的。可是當 d 點不動,把平面 F 拉起來的時候,立體形狀並沒有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。 一個完整的大立方體,在 d 點的地方,應該是兩片圍起來像牆壁一樣的平面。

「往外拉」的方法,似乎沒有讓凹了一塊的大立方體,恢復成完整的大立方體。 「往外拉」這個方法行不通嗎 ? 還是往外拉的方式需要調整呢?

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想下去。但是有趣的是,小孩在發展這些想法的時候,像是在說一個故事。小孩用故事,串連了問題,觀念,假設,和跟隨著假設繼續發生的可能性。